“父母问话不耐烦,只愿独居小房间”。据广东某中学的一份调查表明,在同意抽样问卷的232名高中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中,有近7成高初中生与家庭成员间的“亲情淡化”。他们从不主动与家人谈心,或只不过偶尔才跟家人谈心。而约8成的父母,感觉与孩子存在“距离”与“隔膜”,有时甚至无从交流。
现代父母都渴望与孩子交朋友,但事实却非人愿。为什么你和孩子成不了朋友?和孩子交朋友你有什么好方法?
用心灵去接近
十四五岁到十八九岁年龄段的孩子有了点独立精神,对爸爸妈妈不像小时候那样依靠了,有时对爸爸妈妈的言语表现出逆反心理。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只须和孩子友好、平等相处,用心灵接近孩子,还是能和孩子交朋友的。
我感觉尊重孩子的独立个性非常重要。我妹妹出国前留下的衣服,女儿可以穿时,我让她穿,她坚决不穿。开始我非常生气,以前我给什么她穿什么,目前为什么犟头倔脑?后来她讲出了我们的想法,她说这是上班穿的衣服,不合适学生穿。我首次感觉女儿有了我们的想法。仔细想想,孩子非常听话不见得好,有独立判断能力倒是好事情。只有引导其个性进步,她才能超越大家。后来我让她自己安排学习计划,不少事情上放“权”给她,这倒培养了她的责任心。
要和孩子交朋友,要多站在他们的立场想问题,领会他们年龄情况下的一种心态,才能做到以心交流。譬如像小孩子早恋等问题,我都能站在他们的角度剖析给他们听。只有在同一立场上规劝才有效。有一次,老师反映,我女儿上课吃泡泡糖。我先问明缘由,才知老师怀疑她抄同桌作业,暗地里调查她,她非常委屈,就在该老师的课上故意捣蛋。我感觉到她的烦恼,站在她的角度劝她,你只有一趟趟用好成绩给老师看,老师才了解真相。而用吃泡泡糖这种无聊方法,更让老师感觉你不聪明。后来她果然这科成绩出类拔萃。蓝云
学点“I服了YOU”
孩子子为何不乐意跟自己爸爸妈妈说心里话?那是感觉上一辈的人肯定不会理解我们的处境和心情。而一些爸爸妈妈,总是固执地抓着过去的“婴幼儿教育”道理不放,没考虑过“代沟”出现是什么原因和解决方案。
年代的确不同了,但一些生活经验却是非常有意义的,只不过孩子们总是看不到这一点。既然他们有如此的误解,那就解除它们,多学点流行的东西,增加点青年的活力,时不时也能冒出点“分特”、“东东”、“I服了YOU”如此的青春专用语,肯定能让孩子眼前一亮———父亲妈妈仿佛并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死板不开化。从言行上有认可感之后,孩子们自然在思想上也会日渐产生认可感,也就想把自己不高兴、不理解、不知道的事情跟爸爸妈妈讲出,而对爸爸妈妈的建议也就不会再有那样大的抵触情绪了。王君
多给孩子发言权
与孩子维持好的心灵交流并不是是一件难事,最主要的是看你是不是把孩子当作我们的朋友。在国内,受传统理念的束缚,不少父母在主观意识上存在着紧急的父权、母权的思想。动不动就说“大人的事,孩子别管”,“大人讲话,孩子别插嘴”之类的言语,这如何能不产生代沟,这如何能让孩子与你畅所欲言?
把孩子当作我们的朋友需要赋予其发言权,不管他的论点是不是正确,想法是不是单纯。张鸣
从小培养交流习惯
近期,我看到报纸上讲,不少爸爸妈妈和子女不了解彼此的优点,我建议和儿子互相找优点。儿子写我的优点为:有爱心、擅长理解其他人、学习刻苦、兴趣广泛。我写儿子的优点为有正义感等。叫他父亲作评议,结论是,大家母子能相互知道。
我儿子才读五年级,大家间像朋友一样,无话不谈。这种交流习惯在他懂事起就开始了。虽然他上婴幼儿园时我工作非常忙,但我没送他全托,再苦再累也自己带他。那时我除去照顾好他,更多时候是他的玩伴。他上小学后,我选择身边发生的有意义、他有兴趣的事讲给他听,他也会把学校里发生的事告诉我。后来报上的新闻也能成为大家的谈资。晚饭桌上,大家的所见所闻、喜怒哀乐表露无遗。假如哪一天不交流,像缺了点什么。由于彼此无隔阂,对他的教育都能落到“点子”上。
假如小的时候缺少和孩子交流,等孩子长大了,特别到了高中的敏锐年龄,想要做他的朋友,我感觉那是不大可能的。贾琳
求全责备成不了朋友
朋友近期给我摊苦经,儿子和他们愈加疏远。朋友的儿子正在读高中,爸爸妈妈总感觉儿子内向,见他逢人不打招呼,就当着客人的面训他没礼貌。男生念书不太冒尖,爸爸妈妈就灌输他多学本领,免得以后吃不开。孩子住校,难得回家,回来就想看看电视,爸爸妈妈则想方设法抓紧时间教育他。孩子非常厌烦,说:“一直叫我回家,回来了就训我,我还不如住校。我英文好、人缘好,你们如何看不见?”
我对朋友说,过多的训斥会伤孩子自尊,孩子即便了解自己有缺点,也会因逆反心理而故意不改。张丽群
陪着女儿跑天下
我和女儿的关系一直都挺好,因我时常想女儿所想、急女儿所急,积极为她铺好路、创造条件。如此女儿再处于逆反期也想跟我交心。
女儿作文特别好,老师常夸她有灵气有想法,但想往更深层次挖“潜”,还需要更多的生活。女儿还是学生,想法会单纯些,要她立刻在生活、社会的角度上得到提升比较困难,但时常借助一些节假日的时间,陪着她出去走走,增加一些各地游历的历程,我还是可以做到的。远到海南、哈尔滨,近到崇明东平国家森林公园,都过去留下过大家的足迹。虽然花了不少时间,可如此的机会非常难得,不少在学习重压下谈不出来的话题,一到了陌生的外地我就能比较容易地从女儿嘴巴里“套”出,而且人在外面也的确放得开,其实这类年跟女儿平等地面对面坐着聊天的状况几乎全都发生在旅途中。像我如此的父亲,女儿如何可能不跟我交朋友呢?
目前,女儿已经大学小学三年级了,学的是旅游景点设计,大家又有了更多的原因和机会出去“考察”、“交流”了。石进川
不要叫乳名
在爸爸妈妈的眼里孩子永远是长不大的,乳名可能会随着孩子的一生。笔者觉得,要和孩子交流,第一需要去掉叫乳名这个习惯。
叫乳名能让孩子感觉到家的温暖,但子女长大后就不可以再用了。特别是对十六七岁的少年更不可取,一叫乳名在孩子的心里立刻会产生一种自己还没长大或是爸爸妈妈亲还把他看成孩子的感觉,久而久之便会蒙上代沟阴影。
乳名是孩子儿童年代的称呼,这种称呼不可以随着着他的成长。作为父母,当孩子长大将来对孩子的称呼就要与社会相同,如此才能使他感觉到自己已经成年,从而与爸爸妈妈之间也就多了一份平等与交流。张磊
从喜好切入
记得女儿读高中三年级时,整天埋头于书本中。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暗暗思忖,女儿是校羽毛球队员,应该从这方面切入去“诱导”她,减轻高考考试的重压。
第二天早晨,我轻轻摇醒女儿,邀她去打羽毛球。她揉了揉惺忪的双眼,一骨碌起床跟我去文化公园打球。大家边打边谈,其乐融融。回家的路上,我问女儿高考考试复习得怎么样。她坦言,考大专不成问题,但要考上本科还需加把劲。此时,我除去勉励她,还要她重视劳逸结合,并告诫她:“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女儿理解了我话中的意思,将来天天主动邀我去打羽毛球。结果,女儿的身心更健康了,复习成效提升了,父女间更亲近了。